古诗文大全

形式:
杂剧 文言文
  • 宿黄沙以山如翠浪涌分韵赋诗得如字

    日中秣吾马,日暮膏吾车。崎岖涉南岭,浩荡凌八岖。

    夜雨荐峰前,朝登碧琳瓀。苍茫永啸罢,翕忽清景徂。

    去此二三子,我行将焉如。崔嵬正丘垤,万里思南图。

  • 下元节假行视陂塘因与宾友挈儿甥出郭登山归赋二诗示子直春卿及折桂云谷并写呈郡中诸寮友

    庐阜东北际,岧峣五峰尊。中岩穹林绕,青天白云屯。

    郡阁有佳眺,徙倚空朝昏。今晨幸休暇,发轫北郭门。

    牵萝出林端,蹑屐跻云根。高寻却深宦,小憩欣潺湲。

    古殿宿寒霭,新甍丽朝暾。扶藜陟东冈,夙昔规曾轩。

    却倚千寻峭,前窥百泉奔。长风卷浮埃,江湖渺相吞。

    结架虽未谐,雄瑰已难论。同来俱胜流,晤语仍王孙。

    已践支许诺,不惭夙尚魂。赋诗纪兹日,岁晚期相敦。

  • 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 其三 楞伽院李氏山房

    蹑石循急涧,穿林度重冈。俛入幽谷邃,仰见奇峰苍。

    李公英妙年,读书此云房。一去上台阁,致身何慨慷。

    苏公记藏书,文字有耿光。馀事亦骚雅,戏墨仍风霜。

    两公不归来,岁月忽已荒。何用建遗烈,寒泉荐孤芳。

  • 石马斜川之集分韵赋诗得灯字

    改岁风日好,出门欣得朋。复招里中彦,及此云间僧。

    行行涉清波,斯亭一来登。徙倚绿树荫,摩娑苍石棱。

    遥瞻原野春,仰视天宇澄。一水既纡郁,群山正崚嶒。

    时禽悦新阳,潜鱼跃轻冰。却念去年日,俯仰愁予膺。

    长吟斜川诗,日落寒烟凝。暝色变晴景,清尊照华灯。

    颓颜感川徂,稚齿欢年增。酒尽不能起,朱栏各深凭。

  • 刘德明彦集祝弟以夏云多奇峰为韵赋诗戏成五绝 其五

    炎蒸不可柰,云气满前峰。向夕风吹尽,微闻远寺钟。

  • 别韵赋一篇

    踏雪凌霜眼界新,举鞭遥指玉嶙峋。回头此日成千里,横槊思君少一人。

  • 游密庵分韵赋诗得清字

    误落尘中岁序惊,归来犹幸此身轻。便将旧友寻山去,更喜新诗取意成。

    暖翠乍看浑欲滴,寒流重听不胜清。个中有趣无人会,琴罢尊空月四更。

  • 去岁蒙学古分惠兰花清赏既歇复以根丛归之故畹而学古预有今岁之约近闻颇已著花辄赋小诗以寻前约幸一笑

    秋兰递初馥,芳意满冲襟。想子空斋里,凄凉楚客心。

    夕风生远思,晨露洒中林。颇忆孤根在,幽期得重寻。

  • 九日登天湖以菊花须插满头归分韵赋诗得归字

    去岁潇湘重九时,满城寒雨客思归。故山此日还佳节,黄菊清樽更晚晖。

    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且吹衣。相看下视人寰小,祇合从今老翠微。

  • 同林择之范伯崇归自湖南袁州道中多奇峰秀木怪石清泉请人赋一篇

    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攒峦不可数,峭绝谁能攀。

    上有青葱木,下有清泠湾。更怜湾头石,一一神所剜。

    众目共遗弃,千秋保坚顽。我独抱孤赏,喟然起长叹。

  • 同丘子服游芦峰以岭上多白云分韵赋诗得白字

    登岩出嚣尘,入谷媚泉石。悠然惬幽趣,不觉几朝夕。

    高寻倦冢顶,旧赏叹陈迹。仰惭仙人杖,俯愧谢公屐。

    昨日吾弟来,勇往意无斁。今晨蓐食罢,千仞一咫尺。

    心期未究竟,眼界已开辟。浮野众麓青,萦云两川白。

    须臾互吞吐,变化已今昔。旷若尘虑空,悲哉人境窄。

    平生有孤念,万里思矫翮。感此复冲然,胡为尚形役。

  • 舟中晚赋

    长风一万里,披豁暮云空。极浦三年梦,扁舟二子同。

    离离浮远树,杳杳没孤鸿。若问明朝事,西山晻霭中。

  • 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 其六 卧龙庵武侯祠

    空山龙卧处,苍峭神所凿。下有寒潭幽,上有明河落。

    我来爱佳名,小筑寄幽壑。永念千载人,丹心岂今昨。

    英姿俨绘事,凛若九原作。寒藻荐芳馨,飞泉奉明酌。

    公来识此意,顾步惨不乐。抱膝一长吟,神交付冥漠。

  • 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 其十一 陶公醉石归去来馆

    予生千载后,尚友千载前。每寻高士传,独叹渊明贤。

    及此逢醉石,谓言公所眠。况复岩壑古,缥缈藏风烟。

    仰看乔木阴,俯听横飞泉。景物自清绝,优游可忘年。

    结庐倚苍峭,举觞酹潺湲。临风一长啸,乱以归来篇。

  • 江陵府曲江楼记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顾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无以宣畅郁湮,导迎清旷。乃直其南凿门通道,以临白河,而取旁近废门旧额以榜之,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寤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呜呼,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时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获。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按楚汉以来成败兴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抑尝思之:张公远矣,其一时之事,虽唐之治乱所以分者,顾亦何预于后之人?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是以虽旷百世而相感,使人忧悲愉佚勃然于胸中,恍若亲见其人而真闻其语者,是岂有古今彼此之间,而亦孰使之然哉?

      《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淳熙己亥十有一月己巳日南至。

  • 赋水仙花

    隆冬凋百卉,江梅历孤芳。
    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
    纷敷翠羽帔,温艳白玉相。
    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
    弱植晚兰荪,高标摧冰霜。
    湘君谢遗褋,汉水羞捐珰。
    嗟彼世俗人,欲火焚衷肠。
    徒知慕佳冶,讵识怀贞刚?
    凄凉柏舟誓,恻怆终风章。
    卓哉有遗烈,千载不可忘。

  • 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应见尘土胶扰,便道山间空旷,与么了平生。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熹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

  • 观西山怀岳麓以为莫能相上下也聊赋此云

    风月平生意,江湖自在身。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

    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悠然一长啸,妙绝两无伦。

  • 诗集传序

      或有问于余曰:“诗何谓而作也?”余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馀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狩,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计之所以为者然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闻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虽《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曰:“然则其学之也,当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约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集《诗传》,固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